化学及相关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是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的核心学科。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公共基础课程是农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学科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针对“微时代”学生三观建构受到互联网负面冲击缺乏有效引导,教学模式陈旧、与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不匹配,学生主体性低、学习成效不显著、实践能力缺失、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课题组按照“课程建设精品化、理论教学立体化、实验教学现代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化”的建设和改革思路,从四个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打造优质本科教育。
(一)通过挖掘化学课程思政、拓展专业知识、优化课程内容来实现多维课程内容的构建,同时加大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力度,促进化学类公共基础课程群教学体系的改革。
(二)通过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录制并优化各类教学视频,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下联动、主课辅导课结合。一方面抓住50分钟课堂主战场,实施全要素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移动自主化学堂的建设与使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通过过程性考核、阶段性考核和实验课全过程考核来实现多维考核方式的构建,改变过去“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夯实化学基础,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同时通过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考分离、结果同判、分析同度等实现课程的统一管理。
(四)通过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并通过试讲制度、听课制度、教案课件审核制度、进修访学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教学团队。
本项目通过对化学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重构和规划,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多元化改革与实践,将实现理论实践课程更好的相互衔接及课程评价机制的优化,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